您的位置:

安徽农网首页 > 乡村旅游 > 乡村旅游 正文

站内搜索:

小民宿大作用 让乡村宜居又宜游

2023/9/14 10:06:20 责任编辑: 萍萍

  对于乡村而言,民宿仿佛是一扇窗,带旺了绿水青山,唤醒了沉睡的乡愁,更提升了当地村民对家乡的建设热情,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如今,民宿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的惬意生活,吸引着越来越多人走进乡野田间。

  为助力民宿高质量发展,让其成为更多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和远方,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日前在江西婺源举办了全国等级旅游民宿管理培训班,邀请相关专家、业者以及民宿主人,围绕民宿如何更好实现良性发展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政策给力 发展愈加规范

  “当前,全国各地对发展旅游民宿热情高涨,各地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本地区民宿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积累了宝贵经验。”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相关负责人在培训期间介绍。

  记者了解到,部分地区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奖补措施,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确保民宿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助力旅游民宿健康发展。

  “我们对从业者给予财政补助、融资授信等帮扶,同时对新评定的全国甲级旅游民宿一次性给予奖补资金50万元,鼓励各地对新创建的等级旅游民宿给予相应配套奖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规划与乡村旅游处二级调研员廖永清介绍,2021年至今,甘肃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安排3500万元用于支持乡村旅游民宿项目建设,每年支持20至30个民宿项目发展,激发了旅游民宿的开发热情,助力民宿业态的建设。

  在强化管理、助力旅游民宿规范化方面,部分地区也进行了探索。四川制定出台了《“天府旅游名宿”评选管理办法》,明确天府旅游民宿的定义及开展评选工作的原则、程序等。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管理处四级调研员许发祥介绍,在评选标准制定中,充分参考旅游民宿标准的相关要求,从资源禀赋、安全管理、文化特色、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社会评价等6个方面设定基本条件,明确从等级旅游民宿中遴选“天府旅游名宿”,近两年已评出18家,提升了民宿的硬件条件和服务品质。

  江西在全省试行旅游民宿编号服务和管理,明确民宿须同时具有工商营业执照、特种行业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房屋安全有效证明、消防安全有效证明,提供餐饮服务的须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由县(市、区)级文旅部门根据相关条件,确定编号服务和管理的对象,对纳入编号管理的民宿须落实行业监管职责。“江西首批符合条件的编号民宿共有472家,不仅厘清了监管边界,引导旅游民宿合法经营,还守住了游客安全底线,提升了住宿服务品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管理处副处长匡恺说。

  在适度放宽市场准入流程、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方面,海南进行了探索。“我们建立了乡村民宿的开办实行承诺即入的备案登记制度。在乡村民宿开办流程上,将工程质量竣工验收、消防验收和备案、特种行业经营许可、公共卫生许可、食品经营许可、消防准入等进行整合,乡村民宿经营者作出一次有关承诺并提供一套包括房屋、治安、卫生、食品、消防等涉及公共安全相关的材料后,即给予登记备案,做到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提交、多方复用。”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行业管理和安全监管处四级调研员唐国尧介绍。

  文化赋能 凸显在地特色

  培训期间,记者跟随参会人员实地参观了婺源的部分民宿,发现与在地文化的良好融合是其一大亮点。正如一位业者所提醒的,除了在政策引导下实现规范发展,民宿还应当将本地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民宿建设、布局每一处细节,这样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松风煮茗,竹雨谈诗。这座古宅名叫福绥堂,原是一栋商宅,有200多年的历史了。1860年,清朝大臣左宗棠曾在皖南一带用兵,其行营驻扎于此,所以百姓便将这里称作将军府。”婺源茶艺江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婺源将军府·福绥堂堂主方秀瑛正向客人娓娓道来民宿的历史。

  置身福绥堂中,随处可见的斑驳马头墙、古香古色的家具、四水归堂的天井,无一不诉说着世代相传的历史与文脉。方秀瑛告诉记者,自己喜欢老房子,也喜欢婺源的古建筑文化,于是便决心辞去原本的工作,到婺源修缮老屋、经营民宿。“我们对待这些老屋都怀着敬畏之心,做到修旧如旧、建新似旧。更希望借助民宿的平台,让茶艺、徽剧、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等文化得以传承。有客人每年都会带着孩子来住几天,我就会给孩子讲讲梁坊上木雕的故事,说说老房子的高门槛、青石板路和礼让三分墙,带孩子听徽剧,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沉沉秋日裹,人闲桂花落。隔一池清水,群山掩映下,一名一袭蓝衣的女子在水中央弹奏古筝,清幽的琴声从远及近、迤逦而来,和着风声鸟声,形成了纯粹自然的交响……走进婺源厚塘庄园,同样有浓浓的文化味。

  “厚塘庄园是从明清时期后塘书院的遗址营造而来,有高低错落的五进园林院落,7栋年代不同的建筑。”厚塘庄园负责人刘芳非常希望能把古徽州建筑文化和中式美学气质传递给更多人。她介绍,庭院园林本身是住宿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延续,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观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艺术。“我们策划了中秋拜月、厚塘禅茶、荷塘听曲、观徽剧等文化活动,让客人在幽幽古韵和花香虫鸣中消除疲惫、感受美好。这些活动非常受欢迎,民宿国庆假期的客房在8月就已订满了。”

  延续传统古宅的“DNA”和文化底蕴已经刻在了婺源民宿经营者的血脉里。“我们不仅保留了徽派建筑的经典符号,还在婺源民风民俗采风的基础上,活化了147件‘老物件’,比如非遗技艺古法榨油工艺、放养冷水塘鱼的传统等,将其直观地呈现给客人,正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花田溪不仅是一家民宿,更是一个文化艺术空间,希望能让传统之美焕发出新的活力。”位于4A级景区思溪延村的花田溪设计师艺术民宿创始人马志刚说。

  “民宿是长在乡村的,是长在中国最根本的文化土壤上。民宿要真正做到‘卖生活’而不是‘卖房间’,在文化产品体验方面,在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居民的生产生活实际、乡村艺术文化、风俗习惯等都会引起游客的兴趣,这也是民宿需要凸显和包装的特色。只有文化的熠熠生辉才能照亮乡村民宿的发展之路。”全国等级旅游民宿评定专家、河北省旅游协会副秘书长杨冬梅总结道。

  助力振兴 农文旅深融合

  记者了解到,全国甲乙级旅游民宿中很多是利用乡村中闲置的旧宅、民居进行改造而成的,在解决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创业、促进农旅融合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较大带动作用,旅游民宿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有业者表示,民宿正发挥城乡连接桥梁的作用,将游客、流量、资源、人才引进来,将地方文化与特色产品推广出去。

  以民宿为载体推动农文旅融合、助力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浙江省月亮工坊民宿主人张慧云介绍,自己2016年回到家乡,将村口闲置的废旧车站改造成月亮工坊民宿。如今,月亮工坊的水院、茶院、山院3栋民宿已经吸纳了10余位村民就业。“民宿还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农产品销售,比如通过组织大型节庆活动,推广天目山的有机茶叶、特色美食、工艺品等,产业链已经被无限拉长,形成了强大的共富效应。”

  同样为当地带来发展红利的还有花田溪设计师艺术民宿。“我们通过对当地农村闲置房屋、宅基地、空地的利用和运营,直接为村民创收170余万元。此外,我们还聘用了当地村民从事帮厨、客房保洁、导游、水田种植指导、旅游车辆驾驶等工作。2015年至今,每年为当地创造100人以上的就业机会,累计帮助村民增收50万元以上。”马志刚自豪地说。马志刚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2015年,他放弃了上海的工作,到婺源搞起了民宿事业,并决心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正如马志刚所说,民宿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成了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的重要吸引物。

  “我们民宿由7间废弃的旧砖房改造而成,打造第一家民宿之后,慢慢形成了集聚效应,近几年相继有十几家民宿在老街拔地而起,吸引了更多民宿客人变身‘当地人’,建立了美术、音乐、文创等各类工作室。这些人不仅有情怀,更有想法、有资源,在他们的带动下,村子的人才素质和技能相应提升了,村子也更有活力了。村里闲置的院子从最初的2万元就能买到,到现在几十万元却一‘院’难求。”江苏淮安云沧海民宿主人张小燕说。

  在张小燕和同行的共同努力下,废弃的老街焕发出新的人文气息,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居住生态,也对绿色生活进行了无形的倡导,为乡村连接起更多资源。

  记者了解到,不少甲级旅游民宿主人会帮助所在地的其他民宿答疑解惑,提供破解瓶颈解决方案,形成良好的发展生态。在从业者的耕耘下,乡村民宿成了各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乡村民宿发展,需要久久为功。民宿有责任担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民宿主人也应当让情怀落地,让民宿姓民、为民,更要富民,让更多人心有所栖、情有所寄。社会各层面仍需形成合力,这样民宿才能更好地提档升级。”一位业者总结道。

(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唐伯侬 )


【字体: 】【 打印 】【关闭此页


安徽农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安徽农网”的信息作品,版权均属于安徽农网,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
   转载、摘编和发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农网”。如有违
   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省气象台”或“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的气象预报与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产品,
   未经气象主管部门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转载、摘编和发表。如有违者,气象部门将依法追究
   其法律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安徽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根
   据“文责自负”的原则,该作品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④ 如因本网发布的作品内容涉及版权或存在其他问题,请于文章发布后的30日内与安徽农网联系。

※ 联系方式:电话:0551-2290197 传真:2874926
   ahnw@mail.hf.ah.cn ahnw@ahagri.com